2025年9月2日钱掌柜,俄乌冲突进入第957天,欧盟第16轮对俄制裁刚刚落地,华盛顿却在私下盘算:如何把俄罗斯庞大的能源蛋糕切一块给自己。
同一天,莫斯科发布最新统计——今年前七个月GDP同比增长1.4%,油气收入虽降14%,但财政依旧盈余。
三十多个国家轮番围堵,俄罗斯愣是没崩,反而越打越稳,问题就来了:30国都摁不住的底气,到底从哪来?先别急着扣“战斗民族”的帽子,真正让克里姆林宫心里不慌的,是三张王牌:资源、核武、朋友圈。
先说资源。
俄罗斯能源部4月公布的2050战略写得直白——石油可采年限65年、天然气100年、煤炭500年。
换算成数字更直观:石油313亿吨、天然气63.4万亿立方米、煤炭2727亿吨。
这组数字什么概念?按现在全球年消耗量,仅俄天然气就能让全世界再用两年半。
展开剩余81%更关键的是,这些不是躺在地下的“死库存”,而是已经连着管道、港口和LNG船的“活资产”。
2024年俄油气出口总额3210亿美元,比战前还涨了18%;今年前五月虽受油价拖累降到4.24万亿卢布,但卢布贬值对冲后,实际购买力没掉多少。
西方本想用价格上限卡脖子,结果俄罗斯转身把油轮开往印度、中国、越南,2024年对亚太出口的原油占比首次过半。
印度更是玩出了花——低价70美元/桶吃进,转手130美元卖给欧洲,三个月倒腾出40亿美元利润钱掌柜,气得布鲁塞尔干瞪眼。
资源这张牌,俄罗斯不仅握得紧,还越打越活。
如果说能源是“钱袋子”,核武就是“护身符”。
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5年鉴,俄罗斯仍握有全球第一大核武库:4309枚核弹头中1718枚已部署,高超音速导弹、北风之神级核潜艇、图-160M轰炸机三位一体,覆盖欧美全境。
乌克兰战场打了三年,西方没人敢提“派兵进场”,原因就在这。
普京不用天天把核弹挂嘴边,只要让对手确信“真敢用”,威慑就成立。
更妙的是,核力量还成了外交筹码——2025年5月,卢卡申科一句“核武器已部署到白俄”,立马拉升了明斯克在谈判桌上的存在感。
核盾牌护住的不只是本土,还有盟友的安全预期。
当然,光靠硬实力也撑不到今天,俄罗斯真正让西方意外的,是“朋友圈”的质量。
先看中国钱掌柜,2024年双边贸易2448亿美元,即便今年前七个月下滑8%,中国仍是俄第一大买家,能源换工业品的循环稳得一批。
再看印度,别家制裁喊得响,新德里却闷声发财:2024年买了俄3400万吨低价油,还顺手卖了9500万美元芯片和机床。
更隐蔽的是转口贸易——俄气经中国企业倒一手,43%的欧洲进口天然气依旧写着“Made in Russia”。
甚至连土耳其都成了“中间商”,把俄煤炭洗白后再卖给欧盟。
一圈下来,制裁的网被戳得千疮百孔。
有人要问了:资源会越挖越少,核武不能当饭吃,盟友也都是各算小账,俄罗斯真能一直扛?我的判断是:短期无忧,中期看技术,长期拼制度。
先说短期——2025年俄财政赤字预计只有GDP的0.9%,手握3170亿美元外汇储备,光这些钱就够打两年仗。
中期看,西方真正想掐的是俄技术输入,尤其是精密机床和高端芯片。
目前俄军工良品率已从92%掉到67%,沈阳机床的替代品只能救急。
但别忘了,俄罗斯手里还有一张“技术时间差”牌——苏联留下的核技术和航天底子,够啃十年。
一旦熬过西方技术封锁期,全球能源转型又会让俄氢能、北极航道价值暴涨,届时攻守易位也未可知。
长期来看,真正的风险在内部。
能源依赖、军工挤占民生、人口老龄化,这些结构性问题一个都没解决。
可西方也别高兴太早,俄罗斯人经历过1990年代休克疗法,对“西式民主+私有化”早就不感冒。
只要资源收入还能兜底、核武器还能镇场、邻居们还愿意做生意,这个体系就崩不了。
30国围殴三年,反而把俄罗斯逼出一套“战时经济+东向战略”的新玩法,这恐怕是制裁设计者做梦都没想到的副作用。
所以,回到开头那个问题:30国为什么打不倒一个俄罗斯?答案从来不是“俄罗斯有多强”,而是“西方有多散”。
能源、核武、盟友,这三张牌单拎出来都不稀奇,但组合在一起,就成了俄罗斯专属的“三位一体”护城河。
更关键的是,普京抓住了全球秩序松动的窗口期——当美国忙着大选、欧洲担心衰退、中国谋求转型,没人真想跟一个有资源有核弹的大国死磕到底。
未来谈判桌上,俄罗斯手里的筹码只会越来越多,而西方除了再加一轮制裁,似乎也没别的招了。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钱掌柜
发布于:贵州省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